中国古代的“布书”——缣帛书,确实有实物跨越千年留存至今(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),这看似违背了我们对纺织品易腐的认知。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,并非因为缣帛本身比纸更耐老化,而是得益于极其特殊的埋藏环境和材质本身的特性相结合的结果。
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:
材质本身的相对优势(但并非绝对):
最关键因素:极端的埋藏环境(密闭、缺氧、恒温恒湿):
与日常环境的对比:
为何同期或更早的纸难以留存?
总结来说:
缣帛书能流传至今,核心原因在于它们被意外地封存在了一个近乎完美的“时间胶囊”中——深埋、密封、缺氧、恒温恒湿的墓葬环境。 这种环境极大地抑制了导致有机物腐烂、老化的主要因素(氧化、微生物活动、光、湿度波动)。缣帛本身的丝蛋白材质和致密结构,在这种特定条件下,表现出了相对较好的耐久性。而古代书写使用的稳定碳墨也功不可没。
因此,流传至今的缣帛书,并非证明了它比纸更耐用(在正常环境下,高质量的纸寿命远超丝织品),而是古代墓葬创造的奇迹般保存条件与特定材质相遇的幸运结果。它们是考古学赐予我们窥探古代文明的珍贵窗口。